对于建筑行业的数字化他表示十分期待,比如通过线上简历,工人、施工单位在线互评等方式,能够约束双方,提升用工效率。 中国的古典诗歌,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 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精神和兴发感动的生命不会中断,中华文化的长流也一定能够绵延不绝,沾泽未来的世世代代 我曾经改写过前人所作的一首《浣溪沙》小词,写为断句,说:“师弟恩情逾骨肉,书生志意托讴吟,只应不负岁寒心。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情谊,有时甚至比骨肉更亲近。 因为骨肉是天生的,是血缘关系,在个人的精神、思想上并没有一种自我的选择;而师生的情谊,则是他们理想和志意的一种传承。 所以很多人都觉得师生情谊更为可贵,是“师弟恩情逾骨肉”。 “书生志意托讴吟”,我们讲授古典诗歌,我们的理想和志意都寄托在其中,也透过古人的诗歌,把他们的品格、理想,他们的志意、怀抱,他们的情操、修养,传递给学生。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曾有人问我:现在没有人喜欢古诗,大多数人也不赞成吟诵,那么中国诗歌会灭亡吗?我以为不会。 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感情而写的;他们把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依然能够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 所以说,中国诗歌绝对不会灭亡。 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生命的感动,这种感动是生生不息的。 真正的精神和文化方面的价值,并不是由眼前物欲的得失所能加以衡量的。 上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过分重视物质的结果,也已经引起了西方人的忧虑。 在我看来,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也就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 如果把中国古典诗歌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中看,更会发现中国古典诗歌是以这种兴发感动为其特质的,所以《论语》说“诗可以兴”,这正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宝贵传统。 中国古人的修养并不是向外张扬的。 你看中国古代的音乐,像古琴、瑟,在大庭广众的演奏厅都并不合适。 我们中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都是内向的,是你自身的、正心诚意去修身的,是内在的追求。 所以中国的古典诗歌是吟诵,在夜深人静、清风明月之夜,拿一本古诗,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而且,不仅是从理性、知识上打成一片,更是从感性上打成一片。 李杜诗篇也是带着吟诵的声音作出来的,为什么用这个字不用那个字,有时候是因为意思的关系,有时候是因为声音的关系。 而当你做这种斟酌的时候,不是纯粹的理性,是你吟诵的时候结合着声音辨别出来的。 那是一种很微妙的区别,所以吟诵才重要。 我从事古典诗词的教学工作已近70年,不仅仅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更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对生命的感发,令我感动,召唤于我。 这一份感发生命,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 所以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 我一生历经许多苦难不幸,却一直保持乐观、平静的态度,正是与我热爱古典诗词有很大关系。 现在,一些青年人竟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不再能认识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提升的功用,是件极遗憾的事情。 我之所以回国教书,讲授诗词时特别重视诗歌中感发之作用,这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我坚信,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精神和兴发感动的生命不会中断,而中华文化的长流也一定能够绵延不绝,沾泽未来的世世代代。 (作者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静整理)。 为减轻基层负担,2019年3月,中办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要求整治文山会海、改变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等问题;2020年4月,中办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对困扰基层的种种形式主义问题靶向施治,对减轻基层在填表报材料方面的负担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既要严格控制向县级以下发文的数量,又要精减基层向上级报文报表的数量。 (责任编辑:admin)本文由国产高清片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grollform.com/bg/175.html |